今天是:
登录
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苏州市规划“十四五"课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微实验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评审活页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17 08:03:29 浏览次数: 【字体:

编号:          

课题名称: 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微实验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设计与论证报告(5000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组相关人员名字)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微实验:“微”,形声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隐蔽、隐匿。引申有秘密地、侦察、精妙深奥、昏暗不明、细小等意思。  

“微实验”是基于《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列出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大纲,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打破常规物理实验壁垒,寻找实验原理、设计、操作等过程中的“关键帧”,

其一:创造目标指向适恰的有效物理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物理学习的“元认知”;

其二:“以小见大”、“以点推面及体”、“融合创新”探寻物理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情境教学是以情境体验为基本特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价值观,也是教师通过创造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知识的教学方法论。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为学生深入体验做好准备工作。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情境教学起源早在各个国家发展情况不同该教学源于教育家苏格拉底主张教师的任务是做新知识的产婆术”;法国著名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学生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最能引起兴趣切合学生的接受水平美国提倡在做中学的学校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要注重亲身实践体验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许多西方国家,情境教学被普遍应用到各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中并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

目前国内物理实验教学缺乏创新对学生实验探究素养的培养没有系统性是片段性碎片化的推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包办用“讲实验”来替代“做实验”,不重视学生实验探究素养的培养。即使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也存在教师不关注“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本课题以布鲁姆的发现学习理论、当代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旨在研究如何打破常规物理实验壁垒寻找实验原理、设计、操作等过程中的关键帧改变资源、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等现状,“以小见大以点推面及体融合创新探寻物理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深度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创造目标指向适恰的有效物理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物理学习的“元认知”,促进认知活动的正确有效运行和高水平展开,对外揭示知识背后所蕴含的逻辑、根据、标准与价值,从而实现对学科的深度学习

2)通过本课题研究,创造微实验情境,以小见大”、“以点推面及体”、“融合创新”,探寻物理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精神,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3)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主动适应教育新常态,进而推动学校初中物理教师团队的建设。

4)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微实验情境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修正和完善,并努力推广以促进区域教学的发展。

2具体目标

(1)意识强化:明确“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能动作用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重建课程,统领学科课程知识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及课程的实施和学业质量标准的确立。

(2)实践路径: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微实验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指向于“发现教育”理念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创新研究,并有机统整为育人实践体系,为更多中学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实践样态。注重学段衔接与创新,以“发现—唤醒—发展—成全—成功”作为育人方式的五步曲,有效贯通初高中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式。

(3)目标达成:教师层面,深化教智融合,用“微实验+情境教学”这一核心主张粘合“教与学”,研发微实验情境课程资源,提升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能力、精准指导的能力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等;学生层面,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塑造、笃行致远和适应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3.研究内容

(1)收集已有研究成果,学习并整理、筛选,为本课题研究提出有效的研究理论。

(2)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微实验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的教学设计研究。

(3)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微实验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行为转变的研究。

(4)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微实验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策略研究。

5)案例汇编,为教学实践和深入研究积累资料。

3.研究的重点

(1)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寻找实验原理、设计、操作等过程中的“关键帧”,创造目标指向适恰的有效物理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物理学习的“元认知”,实际教学行为有益转变展开研究

(2)通过开展实践研究,积累微实验情境案例,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微实验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策略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 研究的思路

研究的思路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依托学校优秀的课题研究团队结合初中物理学科情境教学特色以丰富学生微实验情境教学方式为方向寻找实验原理、设计、操作等过程中的关键帧进行初中物理微实验情境教学的教学设计、行为转变及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有效性分析。通过行动研究法及时研究总结、修正提升逐步达成研究目标。

2.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21年8月~2021年9月):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法等形式对研究现状的了解与分析,确定研究课题,并认真填写申报评审书。

第二阶段(2021年9月~2022年9月):启动课题研究。收集已有的微实验物理情境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找寻初中物理实验情境教学的行为转变点,实施“行动-分析-反思-修正-行动-案例”的循环过程研究,初步探索初中物理微实验情境教学的教学策略。同时,启动延伸微实验课堂情境教学方式的研究。

第三阶段:(2022年9月~2022年12月)课题中期汇报和深入研究。整理、比较前期研究资料与案例,形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实践案例、研究论文,通过深入教学研究,对原有教学策略进行完善,整理反思材料,初步完成本课题实践研究部分,递交中期汇报。

第四阶段:(2022年12月~2023年6月)提高完善及课题结题,结题拟定于2023年6月。在中期汇报的基础上,对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优化、提炼、完善和充实,结合实践研究和分析,整理汇总案例,形成论文汇编或论著、展示相应课例,做好结题汇报,迎接专家审核评估。

3.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采用目标管理、课堂观察等手段,以跟踪记录、整体评价方式展开研究。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习方式上的改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初中物理微实验情境的创设和实践,拓宽物理情境教学的体验方式和渠道,来找寻教学策略的更优化,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物理学习的“元认知”,呈现“以人为本”的物理课程新常态,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可能的创新之处

创新点1:聚焦初中物理微实验情境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创造目标指向适恰的有效物理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物理学习的“元认知”,呈现“以人为本”的物理课程新常态。需要革新理念、更新技术、打开渠道、反复研究,从教学设计研究开始。

创新点2:聚焦物理微实验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基于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等真实场景和真实器材的体验,利用虚拟场景、外景实验、模拟实验、网络资源、大数据处理等体验,拓宽物理情境教学的体验方式和渠道,来找寻教学策略的更优化。

创新点3:“以小见大”、“以点推面及体”、“融合创新”探寻物理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积累资源,指导学生课外体验,增加实践创新的途径,提升知识建构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案例

论文

2022年12月

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微实验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课例实录

光盘

2022年12月

微实验延伸课堂情境教学方式的研究案例

公众号

2022年12月

 

 

 

 

 

 

最终成果(限3项)

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的实践研究的案例汇编

论文集

2023年6

运用大数据技术延伸课堂情境教学方式的研究案例

公众号

2023年6

大数据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与课例

报告与光盘

2023年6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包括课题主持人在内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课题主持人在内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

主持人:xxx于1999年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教师。获得区教学能手,教科研能手,青年教师十佳等称号。多篇论文获奖或者发表于核心期刊。曾多次参加国家级或省级规划课题,担任核心成员。

主持人:xxx于1995年工作,高级教师。获得区学科带头人,教科研能手等称号。多篇论文获奖或者发表于核心期刊。曾多次参加省级课题,担任核心成员。

副组长xxx高级教师,苏州市物理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多次主持省市级课题主持的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已顺利结题。

副组长xxx于2002年工作,高级教师,评为区 “教学能手”,多篇论文发表,获教研团队比赛大市一等奖。

   本课题组研究核心成员共12人,1名大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区学科带头人、2名区教学能手,7名研究生,有较为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共获得优质课比赛省级1人次,整合课比赛省市级奖2人次,大市及省级奖项20余次。整个团队具有理念融通,合作共进的良好氛围,已合作完成课题《以概念图为支架的初中物理整合教学实践研究》、《以思维图为支架的初中物理共同体学与教的实践研究》、《中学物理“实验反思”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互联网+”背景下初中物理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等研究。同时为了保证我们课题的有效研究,特聘请了四位专家以加强课题的指导与引领。

课题组专家顾问:陶洪(苏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物理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陈钢(苏州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

               曹宏(苏州市工业园区物理教研员)

               叶鹏松(苏州工业园区xx学校校长,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库成员,中学物理正高级教师)

(2)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

课题组成员经历对课题对多个课题研究,奠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资源,在整合课研究、未来教室应用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各级的评优课、示范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多年来,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协作、探究学习的实践经验为共同体学与教的研究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前期也进行了相关情境体验式教学已有论文、课题研究的材料收集与初步研究。这些都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组织保障:课题组依托xx中学,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历经多年成功教育的积淀,学校已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教风,学校校际合作多、国际化程度高,便于吸收与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学校的教科研架构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展开。

人才保障:学校教科研氛围浓厚,本课题组组成结构合理,研究力量厚实,上面已有论述,不再重复。

经费保障: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科教学的建设与研究,设有教科研专项经费预算以保障科研的经费投入。

时间保障:本课题是结合教学实践的研究,研究即教学、教学即研究,所有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研究落实于平时的工作中,切实保障了课题的开展。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