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录
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课 教学设计 马骁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19 10:12:36 浏览次数: 【字体: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马骁

 

教材分析:

近年来,中考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范围很广,主要包括数据表格、图表、漫画、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时刻表、目录、索引,甚至小说、散文、说明文等文体的选段也会涉及,以一个话题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阐述中心话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考察学生在众多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有效整合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信息提炼题、读图识表题,材料探究题,思考感悟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非连续文本阅读的概念和相关题型。

2.从具体的材料阅读中感知“非连续性文本”与社会热点的结合,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学会信息提炼、读图识表、材料探究、思考感悟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有效整合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考前做好知识及相关能力的储备,为应试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试时有方法有技巧,规范作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教材中出现的重要考点),联系生活实际,感知社会发展变化、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非连续性文本的考点指向和解题思路,通过具体的材料总结解题方法。  

教学方法:

1.阅读法

2.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概念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今社会是大数据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阅读的文本也越来越多样化,提到非连续性文本,它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我们平时所常见的阅读作品,尤其是叙事性作品、文学性作品称之为“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是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段落构成的阅读文本形式。一般包括图表、图解文字、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由于非连续性文本在结构和语言具有"短、简、快"的特点,能够大大缩减读者的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回顾考题,整体感知。

1回顾初二上学期期末统考,是我们第一次接触非连续文本阅读考题。(资料夹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热点)

  具体分析三个考题:(作答身份和作答角度)

1.在泰山旅游景区内,一位游客看到石壁上随处可见历代名人的碑碣石刻,便想在山石上模仿题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志愿者的你赶忙上前劝阻,请把劝阻的话写下来。(2分)

2.针对某地产集团租借网师园一事,如果你是苏州园林管理处负责人,你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具体阐释你的观点。(2分)

3.“材料一”是语文教材上的内容,教材编者希望这则材料风格亲切并具鼓动性,你认为他成功了吗?请从版面编排、写作风格、图片选用或其他方面来解释你的答案。(2分)

明确阅读和答题的思路:

1.提取信息+语言运用:

泰山作为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的内容概括;

口语交际“劝说”的语言要得体。

 

2.发表观点+阐述理由:

①读题审题,明确身份。

②答案不局限于一个,结合材料多角度阐述理由。

 

3.学会转化+发表观点:

①读题审题,转化提问

②答案不局限于一个,结合材料多角度阐述理由。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的材料、题目千变万化,那是不是意味着阅读解题无章可循呢?如何在考场中做到有的放矢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就这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话题,拓展非连续文本阅读材料,尝试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三、材料分析,归纳总结

  就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话题,我们一起来看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昆曲,有古琴,有二十四节气,有京剧,有针灸。文化内容涉及面非常之广,不过谈及人类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那就是饮食文化,并没有出现在名录之中。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缺失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确是餐饮界的一大憾事。中餐没有申遗吗?申遗为何迟迟难以推进?

1、盘点那些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地美食,说说它们上榜的个性与共性:

上榜美食

上榜理由

补充信息

法餐

法餐自带庆祝的意义。从开胃酒开始,到利口酒结束,随着女主人一句Bon Appétit,宾客们可以像游览美术馆那样经历过蜗牛、鹅肝、牛角包,以及当季食材法国人可以在生日、婚礼、纪念日等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享受吃喝之艺术。他们还琢磨出自己的星标打分制度,来寻找全球同样优雅、奢华又繁复的同僚

bec07c70cd6e4d58a353a37d0a15bb00.Png

墨西哥菜

以美食一生种植、收获、烹调、食用的完整链条来申遗的。辣椒、玉米、番茄、豆子的交叉搭配,让每一道墨西哥菜都和他们的国旗一样呈红、白、绿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中看到了古老烹饪技艺和习俗中文化共识。

620a569d77b542b1a479087807ad0c14.Png

地中海美食

讲求均衡、健康的食文化,它的入选能使一系列现代社会亟须大力倡导的理念得到更好的发扬。

6582b5410cd54ba7aa10b0f7e6f77ff0.Png

土耳其小麦粥

土耳其小麦粥是婚礼、宗教节日等重要场合不可或缺的一道传统仪式菜。小麦必须提前在祈祷中清洗完毕,传统音乐的伴奏声进行研磨。在人群的欢呼和特殊音乐声中,小麦粥被分给人们共同享用。这种饮食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代代相传加强了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强调分享的理念,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

日本和食

他们一个是“一套关于准备与享用食物及尊重自然,有着美的外观的综合技巧、知识和传统”,另一个是“因为择菜、切菜都需要很多人手,而反映社区共享概念”。

韩国泡菜

 

(板书:提取关键信息)

 

2、中国美食的申遗之路:

1.2011年    

申报项目:包括炒、炝、炊、煮、剪、爆、炸在内的烹饪技艺

2.2015年    

申报项目:包括广式烧鹅、扬州炒饭等八大菜系

3、联系材料一、材料二思考:世界美食成功之因?中国申遗问题何在?

提炼美食申遗的标准在于:

1.相比味道,文化传承和可持续性发展更重要。

2.美食给民族带来的独特烙印,而非技术本身。

3.非遗更偏重于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结晶。

4.共享、健康理念、认同、归属感……

(板书:分析比较迁移)

 

4、这一次,中国美食申遗能否成功?  

  饺子领衔,“冲遗”之路再出发

   阅读材料三,结合实际,说说为什么“年夜饭”能被称作中国人最重要的一顿饭,分层阐述你的观点?

提炼关键词并分层表述:家庭、团圆、亲情

                     祈福、祭祀

                     民族、习俗、传统……

5、结合材料三,并参照范例,如果你是申遗协会的负责人,请为此次参加申遗的中国美食“以饺子为主的年夜饭”写一份推荐词。  

范例:“我们韩国人腌制越冬泡菜的文化代代相传,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腌制泡菜发扬了邻里共享的精神,成了韩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泡菜不仅仅是一道道小菜,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文化。

(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6、2019届中考非连续性文本的热点话题:(PPT出示)

(板书:关注社会热点)

 

四、课堂总结:

关注社会热点

           提取关键信息

分析比较迁移

解决实际问题

 

五、拓展延伸

假设就在今天,中国美食第三次申遗已经成功,请以前方记者的身份拟写一份新闻稿报道这个事件。写好后小组交流,可以模仿新闻播音员播音。

 

 

 

 

 

 

 

 

 

 

 

 

 

 

 

 

 

 

 

 

 

 

 

 

 

 

 

 

 

 

 

 

 

 

品读课文一:与孤独相遇。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比喻句:把芦荡比作万重大山,更加突出了芦荡的连绵与广阔;把芦苇比作绿色的浪潮,给人以汹涌澎湃的感觉。这样写更能体现杜小康的害怕

两个比喻的不同点:大山从高度上,浪潮从广度上,写出了环境对人的压迫感。强化了杜小康内心的恐惧

但第24段给人的感觉似乎很不一样:

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儿嗅着。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引导学生理解:嗅觉和视觉相结合描写,烘托了清新、宁静、浪漫、温馨的感觉。

嗅觉描写:三处正面写香,一处侧面写香。

视觉描写:写萤火虫、芦苇。

引导学生思考:刚才还是恐惧害怕,现在怎么又变得宁静美好了呢?反差那么大的两段,作者为啥要放在一起呢?

用宁静美好的环境来反衬杜小康恐惧孤独的心情?引导学生读曹文轩访谈录中的一段话。

从表面上看,自然与人的矛盾对立是不可避免的,但如若细心品味便会发现主人公对自然其实包含着一种又爱又恨的情感……在绝望中看到光明,在冷酷中带些暖色

总结:也许,人在孤独时更能看到绝望中的光明,冷酷中的暖色。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很难发现的美好。杜小康发现了。这个发现,我们是通过把两个段落放在一起比较得出的。

 

品读课文二:与孤独相伴。

课文:    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

原著:

“饱了吗?”“饱了”

“你饱了吗?”“我也饱了”

“就在河里洗碗?” “就在河里洗碗。”

“困吗?”     不困。”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枯燥的对话背后,就是干巴巴的生活啊。虽然我们没有随杜小康一起进入芦荡,但我们从这些文字中就能想象出那种单调乏味的生活:喂鸭-吃饭-睡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父子俩怎样克服这样孤独的生活带来的痛苦?精读303233小节。

一开始:杜小康想家,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总结:原来杜小康已经适应这种生活,内心的痛苦已经减轻。出示曹文轩访谈录中的一段话:

人们总是担心被现实压垮,其实人的承受力是无比巨大的。学会与生活妥协,彰显了人性的智慧。孤独能让我们学会忍受,这一发现,我们是通过和原文比较得出的。

 

品读课文三:在孤独中升华。

人要实现成长,光懂得忍受还不行,还要经历磨难,甚至是巨大的磨难。对杜小康来说,这次巨大的磨难就是一场暴风雨。关于经历暴风雨之后的杜小康,文中用了很多篇幅来写。精读44-48段。出示下面的文字: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写到暴风雨来临时,父子俩分头去找那十几只被暴风雨逼迫得离群的鸭。结果杜小康找到了他们,却和父亲失散了。这些原来很恐慌的鸭子,现在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说明了什么?精读38小节细节描写。

杜小康成了坚强勇敢的人,鸭子们对他有依赖感了。

出示下面的文字: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

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暴风雨后杜小康宁静的、喜悦的心情。找到鸭群的的欣慰、战胜磨难的兴奋,都通过蓝天、明月烘托出来了。除了环境描写,还有细节描写: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引导学生思考:这次的哭,和以前想家的哭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以前是难过地哭。现在的哭有点伤感,有点激动,还有点自豪。情感很复杂。因为这次他独自一人把丢失的鸭子找回来了……我们能感受到杜小康的成长。

出示曹文轩访谈录中的一段话:

每个人在生命中总会遭受到各种厄运,在厄运面前,总是要独自去承受的。人生的悲剧性与高尚性正是以人在独自面对厄运时依然具有的优雅风度体现出来的。

总结:淡定从容自信地面对苦难的风度,老觉得这是一种优雅的风度。这一点我们是从细节的比较中读出来的。

四、课堂收束。

杜小康付出的艰辛终于有了回报。具体体现在鸭子下蛋这件事上。

品读52小节,出示下面的文字: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为什么不用常规的表达?

明确:因为杜小康太高兴了。太兴奋了,所以有些语无伦次。

总结:除了收获鸭蛋,芦荡放鸭的经历对杜小康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我们来看看回到油麻地的杜小康是怎样的精神面貌。

出示下面的文字:

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

正因为如此,把这些变化都看在眼里的桑校长才在最后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五、感悟主题。

讨论后明确:

1体现了人的力量:人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取得胜利走向成熟。

2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孤独是重要的一笔。

3人要战胜大自然,更重要的是战胜自我。

4青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要躲避困难,努力赢取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5、……

结束语:希望同学们课后阅读《草房子》,和里面的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发现美好,忍受孤独,懂得优雅,最终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放鸭      无奈——恐惧——孤独——惊喜    下蛋

                 成长之旅

          发现美好       段落比读

孤独       学会忍受       原文比读        比较阅读

          懂得优雅       细节比读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