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课题类别 | 一般课题 |
课题编号 |
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
“十四·五”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 题 名 称 “创造教育”视域下中学生原创音乐
实施路径的研究
负 责 人 姓 名 顾 莺 张明劼
负责人所在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通 讯 地 址 苏州工业园区苏茜路18号
填 表 日 期 2022年1月5日
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秘书处
填 表 说 明
一、申报评审书各项内容须打印或用钢笔如实填写。语言简明扼要,字迹清晰易辨。
二、每项课题主持人仅限一名。除可以附页的内容外,请勿随意更改表格形式,尤其注意表格实际打印时不可破页。
四、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和管理职责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
五、申报评审书一律用A4纸打印或复印,一式3份,左侧装订成册。
六、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秘书处联系方式
地址:苏州市学士街389号(苏州市教师发展学院内)
邮编:215003 联系人:衡炳锋
电话:18806202727
电子邮箱:szstxzyjhmsc@163.com
一、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 《“创造教育”视域下中学生原创音乐实施路径的研究》 | |||||||||
负责人 姓 名 | 顾莺 | 性别 | 女 | 民族 | 汉族 | 出生 年月 | 1980年1月 | |||
行政职务 | 专业职务 | 教研组长 | 研究专长 | 音乐教育教学 | ||||||
工作单位 |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 邮政编码 | 215000 | |||||||
联系电话 | 13915590413 | |||||||||
主要参加者 | 姓名 | 性别 | 出生 年月 | 职称 | 专业 特长 | 工作单位 | ||||
张明劼 | 女 | 1977.8 | 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 理论研究 |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 |||||
王子铭 | 男 | 1983.5 | 中学高级教师 | 理论研究 |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 |||||
季雷波 | 男 | 1976.8 | 中学高级教师
| 理论研究 |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 |||||
郑以依 | 女 | 1979.8 | 教研组长/ 中学高级教师 | 理论研究 | 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 |||||
吴琼 | 女 | 1983.4 | 教研组长/ 中学高级教师 | 教学实践 | 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 | |||||
季亚霞 | 女 | 1987.1 | 大队辅导员 中学一级教师 | 教学实践 |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 |||||
戴旻嘉 | 女 | 1997.2 | 中学二级教师 | 教学实践 |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 |||||
林峰 | 男 | 1987.1 | 作曲、编曲/讲师 | 理论、 实践指导 | 苏州科技大学 | |||||
姜兴龙 | 男 | 1963.9 | 音协副主席/创作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作曲家 | 理论、 实践指导 | 苏州市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 | |||||
预计 完成时间
|
2023年12月 | 预期研究 成果形式 | 研究报告;原创音乐作品、开发实施研究教学案例、论文的成果集;教学、活动、演出等视频及各项研究成果资料。 |
二、课题论证
1.选题意义;2.理论依据;3.研究内容(关键词、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及子课题);4.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
一、选题意义 1.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的艺术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在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念背景下的原创音乐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提倡“教学做合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音乐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师挖掘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个体创新能力、提升精神境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个人竞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艺术教育实施的抓手和路径:艺术三大核心素养中,创作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学习领域。开展音乐创作实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通过音乐创作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性人才,真正体现艺术教育的创造性发展价值、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3.学校音乐教育的突破点、发展点:音乐创作是更利于与学生进行动态交互式活动的实践。原创音乐与德育、文学、传统诗词文化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发展了学生终身必备的人文素养和品格素养。
二、理论依据及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理论依据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及生活教育思想中,把“培养创造力”作为生活教育的宗旨之一,大力提倡和推行创造教育。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实行“六大解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倡“教学做合一”,培养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开拓进取的现代人。本课题开展的“创造教育”下中学生原创音乐的实践路径研究,是从如何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提高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如何发展学生的全面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实践研究。 2.国内中学生原创音乐现状 在知网中,以“原创音乐”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显示音乐创作教学在国内中小学教育阶段被忽视,创作教学内容在音乐整体教学中占比较低。原因是教师自身无法驾驭音乐创作领域,觉得“音乐创作”遥不可及,即使开展了音乐创作活动,也只是留于表面,学生参与度不高,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随着国外“达尔克罗兹”、“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的引入,国家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音乐教育重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强调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国家二次课程开发建设,更需要音乐教师进一步探索音乐创作领域,践行原创音乐实践。长期以来,学校重视艺术教育,成立了较大规模的各类艺术团,为了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原创音乐实践,专门成立了“原创音乐工作室”和音乐创作社团,编写了音乐专刊和教材,并聘请校内外专家,指导师生创作活动,为师生提供各类展示平台,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研究内容 1. 关键概念界定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精髓,他把“培养创造力”作为生活教育的宗旨之一,他认为“只有发明工具、创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的教育。”他提出: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能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他还提出了“一切为创造”的口号(见《陶行知全集》第9卷第一线01页)。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人类的最高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陶行知赋予教育创造的功能,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要推进现代文明就必须发挥创造精神,把培养创造力,看成是“我国今日当务之急”。本课题中的创造教育,我们认为是基于陶行知的创造和生活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生思维境界、文化内涵、精神修养,发展学生全面素养,塑造健全人格,突出创造性发展价值的教育。 原创音乐:即作者自己创作的、非抄袭模仿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独特个性的、拥有社会共识价值的音乐类作品,音乐创作是提升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包含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也包括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音乐即兴创作,音响探索以及命题创作等。本课题重点的原创音乐的形式有歌词创作、旋律创作、歌曲创作、器乐曲创作、即兴创作、编曲等。 创造教育视域下的原创音乐,是融合了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理念,注重“教学做合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通过音乐创作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境界、文化内涵、精神修养,发展学生的全面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人成功、人人成星”,让教育真正成为“发现与创造的艺术”。
2. 研究思路 (1)本课题研究,将以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为例,希望摸索总结出中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活动的一般方法,以起到实践示范引领的作用,为促进学校音乐品牌建设、促进区域音乐教育创新发展做出积极的探索与贡献。 (2)以音乐创作活动为核心,逐步推广创作教学,使之成为更多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发更多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从而推动艺术教育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3)通过艺术团队建设,携同作词、作曲专家,对学生指导,收集师生原创音乐作品,渗透创作理论,实现创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线上、线下多种平台,与社区、艺术馆联动,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师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人格素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鲜活的实践案例。 我们将课题建设全面融入学校各项工作中,以课题研究来促进学校文化的内涵发展。成立原创音乐工作室,聘请专家与艺术教师联动,开发校本教材,将师生原创作品收集、投稿,在年底音乐会上展示,将小专业做成大文化,以点带面,面向全体学生,形成艺术特色品牌,形成成果,为区域音乐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将艺术综合素养、文化品格能力的提升做出该项目的预期成果和目标,并结合国家课程二次开发,将音乐创作实践融入课堂,多元化、多手段、多维度激活音乐课堂活动,使音乐课堂焕发出新的光彩,从而实现艺术教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特殊育人功能,让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和优秀的审美能力看待世界和生活,让音乐艺术成就人的幸福生活。 3.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视域下的原创音乐实践的目的是通过音乐创作活动,渗透音乐创作知识,结合学生生活和学校校园文化,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促成其自我的全面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力求通过原创音乐实践,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提升学生的思维境界、文化内涵、精神修养,发展学生的全面素养,突出艺术教育的创造性发展价值、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让教育真正成为“发现与创造的艺术”。 具体目标: 目标一:学生素养与能力上,以学校音乐教育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创音乐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敢于创新,乐于创造。 目标二:艺术教学方式改革上,以情感教育为引导,激发学生参与创作的兴趣。与生活、品德培养和学生的终身发展相结合,通过音乐创作实践,渗透经典诗词、红色主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德育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懂得感恩,善于表达,阳光自信、热爱生活,让音乐教育真正成为育人的载体。 目标三:学校艺术教学成果体系上,与德育、文学、传统诗词文化紧密结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彰显校园文化之特色,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学生终身必备的人文素养和品格素养,形成具有学校艺术特色发展的教学成果。
4.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收集和整理陶行知教育理论、艺术教育的文献资料和“创新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最新资料,寻求陶行知教育思想、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理论指导,关注创新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 (2)调查研究法。通过走访参观、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创作活动的现状;通过课堂听课、座谈以及对教师、学生的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师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对创作艺术的兴趣与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音乐创作教学典型案例的总结、反思、实践,寻求激发学生兴趣养成、促进学生艺术修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创作实践教材的开发与实施,学科融合与渗透,通过各项节目排演、展示,社区活动等形式,学习音乐创作,发扬创新精神,服务区域艺术文化建设。 (5)经验总结法。将收集、积累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原创音乐实践”的有效策略和基本路径。
5.主要观点 (1)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推动中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提升,应基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从实践运用的角度,搭建平台、铺设路径,让学生在原创音乐行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以有效提升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2)推行原创音乐实施路径的研究强调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热爱音乐创作,更有利于发扬乐于创作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3)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校音乐教育更具灵活性、艺术性和综合性,体现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进一步促进国家课程二次开发建设,并通过互联网+、强国平台及各种电脑软件实施教学,资源丰富,形式创新,灵活多样,充分唤醒学生思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6. 子课题 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视域下的原创音乐实践的研究目标,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出发,以原创音乐实践为抓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落脚点,设计以下子课题,分别是1.歌曲创作技法的教学研究2.多情境创作与展示的实践研究3.立体评价模式的研究 子课题一:词曲创作技法的教学研究 子课题一将通过创作知识普及,掌握基本创作方法,从简单的歌词写作入手,研究歌词创作方法,从汉语四声与旋律线条的关系,语调重音与节拍的关系,归纳总结出歌曲中的歌词与旋律曲调结合的创作技法。研究如何把握好每一段歌词的节奏感,运用合理的句式来组织语言。探索歌词的艺术特质、表现技法和情感特征及旋律创作的要点和技巧。从四乐句一段体入手,探索一般作曲技法,研究如何根据音乐主题,运用音乐创作技法作曲,研究如何确立歌曲的动机、如何掌握旋律发展手法,如何布局歌曲结构,研究歌曲写作中音区布局、调性布局、节奏布局、和声与配器布局,综合运用对比的方法呈现歌曲的主题。在掌握歌曲创作基本技法的同时,研究如何引入电脑软件来进行创作技法的普及。本子课题的研究将为整个课题的研究建立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 子课题二:多情境创作与展示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二是在子课题一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案例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研究如何提高学生音乐听唱、音乐听记能力,如何运用音频制作软件有效助力旋律记谱,如何有效运用练耳类、制谱类、编曲类软件辅助创作教学,研究如何通过艺术团队建设,携同作词、作曲专家,对学生指导,收集师生原创音乐作品,渗透创作理论,实现创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研究如何在新闻、疫情下,运用互联网+构建线上、线下多种平台,如何与艺术场馆、社区联动,通过校内外广播、电视台、学习强国等传播媒介丰富、传扬校园文化。研究如何突出情境的时代性、新颖性和独特性,挖掘多种渠道,创设多种平台,多维度、立体地展示音乐创作实践成果。为丰富作品类型、挖掘原创作品的个性特点,为建立立体的评价模式奠定基础。 子课题三:立体评价模式的研究 子课题三是在子课题一、二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研究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模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艺术评价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如何优化学生创作实践评价机制,如何建立立体的学生音乐创作评价方案,构建客观、积极、完善的音乐创作评价模式,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状况评价,通过所有教学参与者的自评、互评、师评,遵循过程重于结果的原则,对学生的创作活动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在互相学习交流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自尊和价值感,发扬勇于创造、乐于创新的精神,探索出能充分表现自身个性发展特点、促进其综合创造能力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式。立体评价模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对学生个体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成果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音乐创作的特色就是化抽象为具象,通过多感官联动,建立与多学科融合的大学科思维。同时它又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延伸性。 1.观念的创新: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及学校发现教育思想有机融合,开发利用创作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成立原创音乐工作室,编写音乐专刊和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创作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创作、表演,引导学生对舞台表演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创作,积极参与音乐创作活动的热情和动力。 2.实施路径的创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利用互联网各种交互平台及现代化教学资源,如各类电脑音乐软件等,开展创作活动的实践,依据校本教材和国家课程的资源性特点,开发音乐创作软件,通过创编、制作、表演、展示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多元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交流沟通、共同进步,更好地表达和传递音乐情感和人文价值内涵。 3.组织形式的创新:成立原创音乐工作室,设立线上线下投稿箱,收集学生原创作品,聘请专家对学生作品指导修改,每学年出作品专刊,将优秀作品制作成音乐声源,通过学习强国、艺术场馆、校内外广播和电视台更好地传播原创作品,以榜样激励,增强学生自豪感和成就感。 4.评价方式的创新:建立立体评价模式,通过活动展演、平台传播等方式,将创建音乐创作网络自主学习交流平台,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的方式,创建博客、空间、网站、论坛、公众号等传播的方式纳入评价维度。
|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的主要课题;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 |
(一)研究力量强 1. 课题主持人和核心成员在“十三五”期间,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学音乐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研究》,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楚州十番锣鼓”进课堂的行动研究》,部分已结题,均取得成果。参与本课题实验的研究团队实力雄厚,均参与“发现教育”思想研究,整体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全,钻研能力强,他们均参与过省、市级课题研究《数据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发现教育”实践与创新》、《基于国家课程二次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有效音乐活动的研究》,部分已结题。 2.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社团活动的开展,节目排练与演出,均聘请省、市音乐家协会、音乐作曲、编曲专家和学校艺术教师共同参与,部门与老师进行合理分工,科研课题小组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强。
(二)研究基础实 1.我校是苏州市艺术特色学校,是园区艺体先进学校,教科研基础好,科研论文获奖数量多,级别高。 2. 我们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创造的教育》、《陶行知论生活教育》、《音乐创作教学:理念原则和策略》、《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创作研究》,《音乐创作教学的多元化路径探究》、《MIDI技巧与数字音频》等文献,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3.我们成立了原创音乐工作室,创办了《星海如歌》音乐专刊,正在编写校本教材和作品集,原创作品在市、区各级演出、竞赛中崭露头角,包括歌曲、器乐曲、纯音乐等,题材广泛,体裁丰富,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校文化相结合,渗透德育内涵,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4.校内外专家、教师,技术能力过硬,理论基础深厚,为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业务指导。学校艺术教师素质全面,研究能力强。
(三)保障条件优 1.人力保障:我校为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实习基地,长期聘请各专业院校的教授、音乐界专家指导,学校文化、艺术氛围浓厚,人力资源丰富,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实验条件优越。 2.组织保障: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浓厚,教师参与热情高,科研时间得到保证,学校经过数年科研经验,总结并完善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奖励机制。为了本课题的顺利开展,课题组将邀请本市、区教研室有关专家作理论指导。 3.经费保障:课题研究的经费按照课题需要,均在校长室统一安排下,保证需要,用到实处,能在课题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总之,对这项课题,学校将在人力、组织、激励机制、经费等多方面予以保障,在市、区教研室的指导下,确保课题能出成果,圆满结题。
|
四、评审意见
申报人所在单位意见 |
本课题所填内容属实;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政治业务素质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本单位能提供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本单位同意承担本课题的管理职责和信誉保证; 本单位能提供经费保障等。
公 章:
年 月 日
|
立 项 评 审 意 见 | 市、区陶研片(学会)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
苏州市陶研会审批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